避开!精神疾病的认知“陷阱”

6个常见误区

#精神科知识大放送

偏见是基于思维惰性产生的认知局限

精神疾病是21世纪的流行病

没想到啊,

真的没想到~

马上就要2025年了,

大家对精神病的误解还这么多,

小编深感任重道远

今天,

我们就携手临床医生,

为大家一起揭开

那些隐藏在生活中的

6个比较常见的认知误区吧~

 

 

PART 1

误区一

 

受了刺激就会得精神病?

 

在影视剧中经常会有角色受到刺激导致精神失常的桥段。这给观众传递一个信息——受到了刺激就会得精神病。

其实,大家误解了精神疾病的成因。虽然生活中的压力和创伤事件可能会触发或加重某些精神疾病的症状,但它们并不是这些疾病的根本原因。精神疾病通常是多因素造成的。比如双相情感障碍、精神分裂症和抑郁症,都有遗传倾向,意味着如果家族中有人患有这些疾病,其他家族成员患病的风险也会增加。某些精神疾病还可能与大脑中的神经递质失衡有关。例如,多巴胺和血清素是大脑中两种重要的神经递质,它们的失衡可能与抑郁症和焦虑症有关。早期的生活经历,如虐待、忽视或其他创伤事件,可能会增加某些人患精神疾病的风险。 

总之,精神疾病的成因复杂,将它们简化为仅仅是由外部刺激引起的,具有很强的误导性。

 

 

 

PART 2

误区二

 

精神病就是想得太多,多做思想工作、多开导就会好?

 

精神疾病可以由多种因素引起,包括遗传生化环境心理因素,仅仅通过“做思想工作”“多开导”是无法解决问题的。与身体疾病一样,精神疾病需要专业医疗干预。干预的方法一般有:药物治疗、物理治疗、心理治疗,后期还需要专业系统的康复训练。这些干预方法可以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结合使用,以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在实施任何干预措施之前,都需要专业的医护人员进行详细的诊断和评估。

 

 

 

PART 3

误区三

 

脾气好的人不会患精神疾病?

 

一些精神疾病的确与个体的性格特征有关。脾气好的人可能在面对压力和困难时表现出更好的应对能力,但并不意味着不会患上精神疾病。在临床,许多精神疾病患者在患病前性格温和、为人善良。因此,无论一个人的脾气如何,都应该关注自己的心理健康。
特别要警惕微笑型抑郁,这是一种以外表微笑或看似情绪稳定为特征的抑郁症。患者会尽可能维持阳光开朗、积极乐观的形象,避免被他人视为异类,但实际上内心仍感到沮丧、无助和绝望。比如著名喜剧演员“憨豆先生”外表看上去阳光开朗,给人们带来欢乐,但也曾患有抑郁症。

 

 

PART 4

误区四

 

 

精神疾病可以只作心理治疗,不用药物治疗?

 

这不能一概而论。首先,确实存在一些精神疾病可以只通过心理治疗得到有效缓解,比如轻度的情绪问题或心理障碍。但是,对于许多严重的精神疾病,比如精神分裂症、重度抑郁症、双相情感障碍等,仅靠心理治疗往往是不够的,需要配合药物治疗才能缓解或痊愈。医生会根据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这样既可以发挥药物的治疗效果,又能通过心理治疗改善生活质量。 

 

 

 

PART 5

误区五

 

 

精神疾病患者要终身服药,会有很强的副作用?

 

精神疾病是否要终身服药,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国内大多数专家认为,首发精神疾病一般服药需2-3年,第一次复发的一般服药3-5年,如果是第三次或三次以上复发,则终身服药为好。
不过,长期服用抗精神病药物可能会带来一些副作用,如锥体外系症状、心血管问题、内分泌改变等。如果副作用影响到患者的生活质量或健康,医生可能会调整治疗方案,包括更换药物或调整剂量。
所以,一定要遵循专业医生的指导服用药物,并定期复诊,以便医生评估病情和调整治疗方案。如果对药物的副作用或长期服用的必要性有疑问,应及时与医生沟通。千万不要因为担心药物副作用而自行停药或更改治疗方案,否则容易造成病情延误或反复。

 

 

PART 6

误区六

 

 

精神疾病患者需要严加看管,以防惹是生非?

 

首先,精神疾病患者的治疗和管理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状况和疾病类型来制定。对于那些可能对自己或他人构成危险的患者,在治疗初期的确需要更密切的监护,以确保他们的安全。然而,随着治疗的进行和病情的改善,许多患者能够逐渐恢复正常的生活和工作。
其次,对于病情平稳的患者来说,正常的社交活动是非常重要的,可以帮助患者更好地融入社会,提高生活质量,有助于康复。过度的限制反而会使患者感到孤立和隔离,增加其焦虑和抑郁情绪。
对精神疾病患者的管理应该是个性化的,并且要根据其需求和治疗进展来调整。有些患者可能需要持续的监护和支持,而有些则可能能够独立生活。重要的是提供专业的诊断、治疗和适当的支持理解,而不是简单粗暴地限制患者的活动。

 

其实

大家对精神疾病的误解

可远不止这六个哦。

如果您还有其他疑问或困惑,

欢迎在下方留言。

我们将在未来逐一为您解答。

期待您的参与和讨论!

 

 

创建时间:2024-11-25 17:00
首页标题    健康宣传    科普资讯    避开!精神疾病的认知“陷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