避开!精神疾病的认知“陷阱”
6个常见误区
#精神科知识大放送
偏见是基于思维惰性产生的认知局限
精神疾病是21世纪的流行病
没想到啊,
真的没想到~
马上就要2025年了,
大家对精神病的误解还这么多,
小编深感任重道远
今天,
我们就携手临床医生,
为大家一起揭开
那些隐藏在生活中的
6个比较常见的认知误区吧~
PART 1
误区一
受了刺激就会得精神病?
在影视剧中经常会有角色受到刺激导致精神失常的桥段。这给观众传递一个信息——受到了刺激就会得精神病。
其实,大家误解了精神疾病的成因。虽然生活中的压力和创伤事件可能会触发或加重某些精神疾病的症状,但它们并不是这些疾病的根本原因。精神疾病通常是多因素造成的。比如双相情感障碍、精神分裂症和抑郁症,都有遗传倾向,意味着如果家族中有人患有这些疾病,其他家族成员患病的风险也会增加。某些精神疾病还可能与大脑中的神经递质失衡有关。例如,多巴胺和血清素是大脑中两种重要的神经递质,它们的失衡可能与抑郁症和焦虑症有关。早期的生活经历,如虐待、忽视或其他创伤事件,可能会增加某些人患精神疾病的风险。
总之,精神疾病的成因复杂,将它们简化为仅仅是由外部刺激引起的,具有很强的误导性。
PART 2
误区二
精神病就是想得太多,多做思想工作、多开导就会好?
PART 3
误区三
脾气好的人不会患精神疾病?
PART 4
误区四
精神疾病可以只作心理治疗,不用药物治疗?
这不能一概而论。首先,确实存在一些精神疾病可以只通过心理治疗得到有效缓解,比如轻度的情绪问题或心理障碍。但是,对于许多严重的精神疾病,比如精神分裂症、重度抑郁症、双相情感障碍等,仅靠心理治疗往往是不够的,需要配合药物治疗才能缓解或痊愈。医生会根据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这样既可以发挥药物的治疗效果,又能通过心理治疗改善生活质量。
PART 5
误区五
精神疾病患者要终身服药,会有很强的副作用?
PART 6
误区六
精神疾病患者需要严加看管,以防惹是生非?
其实
大家对精神疾病的误解
可远不止这六个哦。
如果您还有其他疑问或困惑,
欢迎在下方留言。
我们将在未来逐一为您解答。
期待您的参与和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