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莫将心理“忽悠”错当“良药”,误了孩子…

 

 

在讨论今天的话题之前
我想先让大家了解一组数据
↓↓↓
中学生抑郁检出率为24.6%
四分之一的孩子有抑郁症状
青少年心理障碍的患病率为17.5%
全国中学生
非自杀性自我伤害的发生率高达27%
……
看到这些触目惊心的数字
震惊之余
你是否也深感痛心?
 
(以上数据来源:中科院心理所国民健康心理调查、国家卫健委 、南京脑科医院)

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不容忽视

 

近年来,教育、卫健等相关部门,陆续发文强调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的重要性,要求加强校园心理健康教育。每年的两会提案也逐渐将关注的目光投向了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

 

 

越来越多的家长也更加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会主动为孩子寻找心理健康咨询服务。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儿童青少年群体,正逐步成为心理行业的主要受众。从社会进步的角度来看,全社会都能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是全民素养提高、社会文明进步的直观体现。

 
 

 

青少年心理咨询的市场乱象

 

于目前尚未形成统一的行业标准和服务规范,大量没有接受系统专业培训的人员涌入这个市场,作为精神心理卫生专业机构的从业人员,我认为这是一个非常值得警惕的问题:因为一些家长缺乏对心理健康咨询的基本认识,非常容易被机构的各种“话术”所蒙蔽,而非接受专业的心理咨询和治疗。当你碰到以下情况时,你就要小心甄别了,千万别掉入他们的忽悠陷阱当中。

 

 

 
1
 
 
 

贴标签

 

有的机构会直接以“叛逆孩子特训”这类看似正常的团体活动为名,通过极端的方式矫正孩子的行为,这不仅无法从根源上解决孩子的心理健康问题,反而有可能会扭曲孩子的人格。

 
2
 
 
 

重营销

 

 

这些“大忽悠”也许不懂儿童心理学,但特别擅长消费心理学和商业营销。他们深谙用户心理:比如面对适龄男女,推出“三周脱单大礼包”“情感挽回一条龙服务”。

 
3
 
 
 

搞噱头

还有一些机构抓住父母急迫的心理,承诺在短时间内解决孩子的问题,送上“如何30天戒断网瘾”“一星期远离游戏”“咨询结束后永不再厌学”……

 

 

专业的事交给专业的人

 

 

从专业的角度来看,心理咨询是通过一段良好的咨访关系,给来访者提供一个自我成长的安全空间,帮助来访者看见并清理过往经历遗留下来的心理创伤。但很多父母不愿意面对孩子心理有创伤这个事实,他们在潜意识里对“心理问题”是抗拒的,一旦专业人士指出其实是孩子的心理健康出了问题,甚至可能出现疾病症状,家长起初都是无法接受现实,只是希望专业人士“开导”一下孩子,对心理治疗是排斥的,他们想要的是能解决孩子的网瘾、厌学和不听话的问题,所以才会出现“某某书院”这样的机构。但孩子真正需要的是专业的心理咨询师或治疗师帮助孩子发现问题,引导他们“自我成长”。

全社会共营成长的良好氛围

 

 

 

国家一直高度重视儿童青少年的心理健康问题。2023年,教育部等十七部门印发《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生心理健康工作专项行动计划(2023—2025年)》。《行动计划》从“源头预防—排查发现—干预处置—协调联动—条件保障—问效追责”各环节明确了实施路径。各方面的专家学者也提出了不少意见,如规范心理健康服务行业标准、强化心理健康服务的顶层设计、加大心理健康科普的宣传、建立青少年心理健康社会化服务体系、形成全社会共同重视心理健康的社会氛围等等。

 

 

孩子是国家的未来和希望
他们的心理健康至关重要
如果心理咨询行业
用效益至上的功利主义心态
来对待我们的下一代
缺乏对他们内心的人文关怀
漠视他们内心的真实需要
那无疑是对孩子心理健康的二次伤害
只有建立起严格的行业标准
 
完善心理服务体系建设
孩子才能在全社会的呵护下
健康、快乐成长
 
 

 

END

 

 

 

 

 

创建时间:2024-06-07 10:57
首页标题    健康宣传    科普资讯    警惕!莫将心理“忽悠”错当“良药”,误了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