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还在担心依赖和副作用?我却在担心你是否正确服药…
学习抗精神病药物知识
科学用药 享健康人生
精神疾病需要全程的长期治疗,抗精神病药物维持治疗对预防疾病复发非常重要,是决定疾病预后和社会功能损害程度的关键因素。抗精神病药物包括:抗抑郁药、抗精神病药、抗焦虑药、镇静催眠药、情绪稳定剂及兴奋剂。不少人对这类药物有一定的误解,甚至惧怕。认为“本来问题不大,吃了之后就真的彻底没救了”。然而,事实并非如此……
抗精神病药物会成瘾吗?
一般在精神科应用的药物被称作“精神药物”。精神药物共分为四大类:抗精神病药、抗抑郁药、抗躁狂药和抗焦虑药。这四类药物都不是固定针对某一种疾病的,而是针对症状的。比如,精神分裂症患者出现抑郁情绪,也可以用抗抑郁药;躁狂患者高度兴奋时,也可以用抗精神病药;而任何一种精神病都有可能出现睡眠障碍,所以都可以用抗焦虑药。
成瘾,专业术语叫依赖,是指一个人对某种物质的需求不断增加,服用以后就感到舒服,长时间不用就会全身难受,比如烟瘾、酒瘾、毒瘾、药瘾等。在精神药物中,只有部分抗焦虑药(如苯二氮䓬类药物)可能成瘾,抗精神病药等其它三类药物是不会成瘾的。
如何看待抗精神病药的副作用?
治疗中出现各种副作用,这确实是令人担心和头疼的事情,精神疾病的治疗现状目前不如内外科的发展迅速,第一代抗精神病药物有着明显的不良反应:比如反应迟钝、动作迟缓、呆滞等。这给大家造成了一种“吃了药就变傻”的印象。目前常用的第二代抗精神病药物,不良反应明显减少,服药后能恢复正常工作、生活质量也明显增高。即使存在一些不良反应,也往往在服药早期出现,此后会逐渐减缓。
这就好比外科手术,为了治愈疾病,躯体不得不遭受人为的创伤,但大家都能普遍接受这种治疗方法,但为什么不能接受药物引发的副作用呢?甚至有些家属转而相信所谓的“偏方”“秘方”,不仅损失时间、金钱,更是延误治疗。
一般来说,在具体的治疗中会遵循这两点原则:
会选择既有效、副作用又轻的药物,并摸索出最低的有效剂量。区别副作用的轻重,既不要因为轻度的副作用随意停药,也不要忽视出现严重副作用的情况。
在服用某种药物治疗时,家属应尽可能全面地了解该药各种可能的副作用,密切观察,尽早发现,及时处理。
总之,在使用抗精神病药的过程中,完全不出现副作用几乎是不可能的。我们能做的只能是,在思想上接受、在行动上小心,力求把副作用降低到最小。
医生使用抗精神病药物时
会考虑哪些因素?
缓慢加减药量:血液中的药物浓度突然增加或减少,会给患者带来严重的副作用。对于首次发作的患者,加药更要慎重,7-10天加至治疗量。对于反复发作、长期用药的患者,加减药的速度可以酌情加快,具体用法有严格遵照医嘱。
年龄因素:儿童或老年人对药物的反应比较敏感,一般减半服用。
躯体情况:不同的药物对心、肝、肾等主要脏器的影响是不一样的。如果患者以前或者正在患有某种躯体疾病,应尽可能详细地告诉医生,以帮助医生选择药物的品种和剂量。
足剂量用药:遵循足剂量用药原则。每一种抗精神病药的治疗剂量都有一个范围,例如氯丙嗪的治疗量一般是300-600毫克/天,奋乃静是20-50毫克/天。低于此剂量,治疗的效果不充分,高于此剂量不仅疗效甚微,还会给患者增添更大的副作用。所谓“足剂量”就是要将药物加到治疗量的上限,如果疗效仍不满意,才可以换用其它药物。
足疗程用药,不频繁换药:足疗程是指一种药物必须用足6-8周,才能宣布此药对该患者是否有效。如果只用两周,见到病情无改善,就匆忙换药,这是很不明智的。频繁换药不仅对病情不利,还会带来严重的副作用。
无论服用哪类药物,
最终目的都是为了治愈疾病。
但任何药物都有一定的副作用,
如果仅仅是
为了规避副作用就放弃治疗,
得不偿失。
尽早选择科学的治疗方式、
遵医嘱服药
才是治疗精神疾病的关键。
— END —
部分图文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