啥?!气候变化对心理健康有影响?这是危言耸听还是科学存在?



气候变化:
21世纪最大的公共卫生威胁
11月15日,国际顶级医学期刊《柳叶刀》发布了《2023年人群健康与气候变化倒计时全球报告:必须采取以健康为中心的应对措施来应对不可逆转的危害》。该报告指出,2023年全球气温达到10万年来的最高点,各大洲的高温纪录均被打破,给全球人类健康造成致命伤害。另外一个引人注目的发现是综合考虑气温变化和人口统计数据的模型,全球65岁以上人群与高温有关的死亡率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增加了85%。
气候变化对身体健康的影响有:持续气温上升有关的热射病、极端天气事件(例如飓风、暴雪、洪水等)造成的身体创伤和死亡增加、空气和水污染、病媒传染的疾病等等。同时,气候的变化也给心理和精神健康造成了不良影响。社会经济地位低、儿童、老年人、孕妇、弱势职业群体、残疾人以及长期患有慢性病的人的心理健康易受气候变化影响。
气候变化
对心理和精神健康的影响
极端气候会对大脑功能产生影响,造成神经精神后遗症,直接影响人类的心理健康。此外,因为极端天气产生的灾害,比如急性或慢性压力、亲人离散或死亡和流离失,也会间接影响精神健康。
01
直接影响
空气污染、高温、感染和饥饿是直接影响精神健康的四大因素。空气污染和大脑健康是精神病学中重要的关注方向,现有研究表明空气传播的污染物通过多种机制导致广泛的神经注入和细胞流失。接触污染空气的儿童与在健康的环境中长大的儿童相比,认知和行为功能更差。即使是低水平的空气污染也会增加以后患抑郁症、自杀和焦虑症的风险。此外,高温可能会诱发某些躯体疾病,也可能会加重抑郁症的发病。一些国家的研究数据显示:环境温度每上升1℃,自杀率可能上升约1%。
此外,随着全球变暖,传染性病原体流行的地域也在不断扩大。这些传染病常伴有神经精神疾病发作,包括癫痫发作、大脑发育不全和许多情况下的精神综合症。在干旱地区,农作物欠收导致饥荒,孕妇儿童因没有足够的营养而导致大脑发育和身心健康也会受到严重影响。
02
间接影响
在极端天气灾害中,人们往往会经历短暂的流离失所或亲友离散,这些变化带来的压力也会影响心理健康。即便是人们视为进展缓慢的气候灾难,如干旱、海平面上升,一旦发生,也会带来情绪压力。
气候的变化不可避免,由此催生了一个新的心理学概念:描述与危机有关的心理痛苦。其中包括“生态焦虑”(对气候变化正在发生和将要发生的事情产生恐惧)、“生态悲伤”(对物种和自然生态遭到破坏的悲伤)。此外,与气候有关的情绪还会衍生出悲观主义和虚无主义观点,从而对未来生活产生消极情绪。
气候变化
对严重精神疾病患者的影响
严重精神疾病患者特别容易受到气候变化的影响。因为该人群对气候变化的适应能力较差,在与气候变化相关的事件中,或者由于社会因素(如社会支持薄弱或贫穷),而引发负性情绪或认知障碍。
抑郁和焦虑症患者本身体温调节功能有障碍,因为他们服用的抗精神病药物会损害散热的关键机制,其产生的抗胆碱能副作用从而妨碍身体正常的散热排汗机制。有研究显示:与高温有关的事件中,精神分裂症患者的死亡率最高。
面对极端气候
我们应该如何应对?
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委员会第十九届会议指出,为了防止脱离规范的医疗和精神病护理,确保继续使用氯氮平等基本药物治疗以及抗精神病药长效针剂,精神病患者应采取灵活的医疗模式。回顾在新冠疫情大流行期间,远程医疗至关重要。临床医生应做好以下五点,以帮助严重精神疾病患者应对气候变化影响:
01
帮助患者做好极端天气期间的就医管理
提供高温教育(如避暑科普手册)和资源(如降温设备、避难所或对户外工作者的支持);若预知冬季极端气候,不便外出就诊,应提前告知患者提前备足药品并提供远程咨询。
02
帮助患者做好就诊服务的应急预案
制定应急预案,持续提供精神卫生服务,包括提供必要的药物治疗或确保亲自就诊。
03
帮助患者做好压力管理
与患者讨论他们在气候紧急情况下应该做好哪些准备:如长效注射抗精神病药物、开展远程医疗、家庭支持、密切监测患者的不健康生活方式(如饮酒增加或吸烟);对于患者因气候变化带来的压力,应给予不断地积极的鼓励。
04
帮助患者进行疫苗接种
可在气候变化之前(甚至期间)组织患者接种季节性的相关疫苗。
05
帮助患者做好疾病的预防
密切关注患者既往病历中易复发的时令、事件,采取预防性护理措施。
作者简介
郭中孟
主任医师,精神科主任。兼任江西省心理协会精神病学分会副主委,江西省中西医结合学会心身医学分会副主委,江西省医学会医学教育分会常委。擅长难治性精神分裂症、双相情感障碍、青少年及老年抑郁症的诊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