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心与音符一起飞扬——记团体音乐治疗志愿服务

 

著名精神分析心理学家弗洛姆曾说:“爱是对我们所爱的生命和人或物成长的主动关注”爱赋予了生命色彩,而志愿者的关爱恰如一道彩虹,一扫患者心中的阴霾。作为一名护理志愿者,我参加过很多次志愿服务,在每一次的志愿活动中,我都很荣幸能够为患者带去更多的欢乐与温暖。所以在患者的康复训练中,

我通常采用聆听音乐、演奏乐器等互动方式帮助患者强化自我观念,循序渐进地减轻他们因病情本身以及药物副作用带来的身心压力,同时提高患者的自信心与人际交往的能力。

一般情况下,音乐治疗安排八次课程,每次课程六十至九十分钟。还记得第一次与康复科医生在五病区开展音乐治疗的场景,当时这个小组共有十二名学员,他们都是年龄在十八至五十岁患有精神分裂症且反复住院的患者。虽然之前与他们接触过,但我仍然有些许紧张,担心自己做不好,不能够很好地帮助到他们。

在进行了简短的介绍后,我们开始了这次课程的第一项训练:自我概念强化。自我概念强化是以音乐为桥梁,让学员在参与音乐治疗的过程中肯定自我,树立信心并与团队建立关系。训练中,我们让学员们通过音乐找“伙伴”。随着音乐节奏的变化,学员要仔细观察音乐节奏的变化,积极地与其他成员建立交流,在节拍的变化中找到自己的搭档。令我印象深刻的是,无论音乐如何变幻,有一位学员总是坐在自己的凳子上,低着头掰弄手指,不时地用余光扫向其他学员,像是在等待别人拉自己一把。这时,我们只能反复耐心地询问他的想法,并鼓励他与邻座的学员进行沟通。最后,在康复治疗师的帮助下,他顺利找到了自己的“小伙伴”。

第二项是抗阻训练。学员要在康复治疗师多种乐器的演奏下,排除干扰,寻找到击鼓的声音,并举手示意。最开始,学员们还有些不适应,总是会漏掉一两次的击鼓声。随着反复训练,他们的注意力渐渐地提高了,大家都能快速地捕捉每一次的鼓声,从他们亢奋的表情中,我知道他们收获了信心和快乐。

第三项是节奏训练。学员通过学习使用乐器,认识简单的节奏,在与小组其他成员的配合和互动中增强了团队精神。刚刚接触乐器,有些学员过于胆怯,甚至不敢触碰乐器,生怕闹了笑话。我不断地鼓励他们:没有正确的旋律,只有随意的创作。终于,有的学员鼓起勇气拨动了琴弦,有的学员开始挥舞手中的沙锤,有的学员拍出了第一次鼓声……当他们发现原来随意的拨弄都能发出如此美妙的声音,他们也真正享受到了音乐带来的愉悦。

第四项训练是分享感受。目的是锻炼学员的社交技能,在分享的同时了解自我、悦纳自我、增强自我价值感。交流既是表达自我,也是倾听他人。有的患者分享了自己患病的经历,有的患者表达了自己内心的苦闷。而轮到叶XX时,他只是重复治疗师的言语。对于他人的提示,他反而产生了抗拒心理,径自低头不语。课后,我给学员们布置了一项作业,就是用文字的形式与康复治疗师分享第一堂音乐治疗课程的感受。让我意外的是,在交上来的作业中,那个在课堂上抗拒分享的叶XX,居然在纸上赫然写下这么一句话:课程生动有趣,请让我下次参加。那一刻,我瞬间热泪,我知道你没有放弃自己,我也决不会放弃你!这就是我们音乐治疗想要达到的效果,更是我们开展音乐治疗的目的!在这之后的每一堂课,我和康复治疗师们都会特别关注他,虽然他还是会手足无措,还是会低头不语,但是相较第一次已经有了很大的进步。后来慢慢地,他开始与其他人有了眼神交流,还能与小伙伴一起聊天,最后他积极地参与到了所有的音乐治疗项目里,并乐在其中。

还记得在五病区的最后一次音乐治疗分享总结会上,我特意为他们准备了糖果,让他们分享给对自己帮助最大的那个“伙伴”。每个人都将糖果分享给了他最想感谢的人,而只有叶XX迟迟没有将自己的糖果送出。那时,我不禁又开始疑虑:难道八次课程的效果最终付之东流了?这时,他却将目光坚定地转向了我们并说道:“其实我真的好想感谢你们每一个人,是音乐治疗让我找回了自己。以后我不会再刻意压抑自己的情感了,我现在就要大声地说一声谢谢你们!”他的话深深地打动了我们每一个人,我与他们拥抱在一起,彼此鼓励,互相加油,为他们,也为自己。

之后我们对每一位全程参加了音乐治疗课程的学员进行了《住院精神病人社会功能评定量表》的测试,从结果看,学员们无论是日常生活能力还是人际交流能力,都得到了明显的改善。这样行之有效的结果是我继续开展音乐治疗志愿服务道路上最大的动力,也让我更加坚定我所做的一切都是有意义的!

人生如同汪洋中的小船,没有永远的风平浪静。即便他的疾病如同飓风席卷内心,我们也绝不会让他们独自逆风前行。因为在精神疾病的治疗中,只靠药物治疗稳定病情是远远不够的,他们还需要家庭、医院乃至全社会的共同支持与帮助,他们才能重新找回自我、走出阴霾,回归正常的社会生活,重新感受到这个世界的美好。

创建时间:2021-11-19 17:10
首页标题    新闻中心    医院动态    让心与音符一起飞扬——记团体音乐治疗志愿服务